每年园子里的柑橘花开过之后,五月的鲜花便在枝上燃成了一团火。一团,又一团,团团燃烧着的青春的火,照亮了五月的天空,温暖了人间。
每当这时,我们便知道,一个重要的节日将要来临。一个像柑橘花一样岁岁年年吐露馥郁芬芳、结下硕果累累滋养人间的群体,一群像五月的鲜花一样热烈又热情的姑娘小伙儿,将再次走进大众和传媒的视野。是的,你没猜错,他们的名字叫护士。劳动者中最美的那个群体。
每年的“5.12”,总会有人记得,杏林里有那么一群人,一直在用他们的术业专攻、拳拳爱心,陪伴照顾每一个生命的脆弱时刻、低潮光阴。若遇上极端环境,就是生死攸关、急难凶险的至暗时刻和苦难光景。又甚或,一次跌倒,一出事故,一场车祸,一朝病发……生命每有危难时,总有白衣天使循声而至、因需而来。
护士,是他们中的一分子。
纤纤玉手,窈窕腰肢,红唇柔膝,秀发云鬓,这些印象属于这个群体,但又不完全属于这个群体。一个个奔忙在生命接力赛赛道上的护士,柔荑护得生命之烛,红唇能唤魂兮归来。秀发绾于燕尾帽之下,一袭白衣披身,那是侠客出发前隆重的仪式感。纤纤玉手上满是消毒药水的味道,那是拔剑救人前必经的程序。
“除却君身三重雪,天下谁人配白衣。”
如果你见过身材娇小但身姿矫健的她们推着体重甚于她们许多的患者飞奔向抢救室。如果你见过她们麻利妥帖、动作娴熟地搬运那些或高大肥硕或矮小瘦弱的病患。如果你见过她们为患者翻动病体,擦拭伤口,清洁体肤,引导他们做康复训练……你就会明白,什么叫天使在人间。
诚然,这些繁重又琐碎的“技术体力活儿”,真是难为了那些身姿柔弱的姑娘。所以,护士队伍里其实也有一些男性。他们活跃在各大医院的手术室、骨伤科等“伤筋动骨”的科室。与护理战线上的姐妹们一起,做病患的拐杖,或者活动时的一只脚,一双手。陪他们一起走过一段艰难又特殊的岁月。送走了这批,又迎来下批。风风雨雨,旦夕复夕。
他们的名字叫护士,他们是健康的守门人。
每一份工作都有它的荣光,每一种劳动自有它的不凡。但护士这个职业,却隐隐带着神的光芒。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
护理在医疗活动中不可或缺。护士们配合着医生的治疗,执行医嘱,联通医患,做医疗方案的观察者,方案优化调整的推动者。一名优秀的护士,是医生的得力助手和最患难与共的亲密战友。
从疾病到疗愈,这是一个一路打怪升级的过程。
同样的疾病,处于不同的病程,发于不同的群体,呈现出的临床表现各有不同。同样的药品,用于不同的患者,疗效也差异颇多。执行医嘱的护士,与医生一起观察和记录着这一切,及时准确反馈相关信息,推动医生适时修订调整治疗方案,最终带病人走向疗愈。
这一路行程中,他们清楚医生和医疗的方向,引导着病人一路向前。他们是这一行程的提灯人,照亮病患的前行之路,小心翼翼、兢兢业业陪伴患者走向疗愈,几乎忘了自己。
病人康复出院了,连连感谢并挥手作别的,往往是医生。护士永远是医生背后的群体,他们不可或缺,却又往往透明。
但这个群体无怨无悔,甘洒汗水浇灌生命之花,守护病患,一路陪伴。带他们走过每个生命中都可能会遭遇到的阴天,雨天,大风天,甚至暴雪天。最终走向生命的清朗和平静。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抚慰。”
这是特鲁多博士墓志铭上的一段话,也是所有医护人员的座右铭。囿于人手、精力和医疗分工,抚慰的工作,更多的是由护士承担。
生老病死,是每一个生命都无法逃脱的宿命。生病的体验实在不好,但幸好有护士。
在病床上神思恍惚、睡意昏沉的老者,见到了温柔灵动、细语款款的他们,或许会忆起心中牵挂的孙辈,抑或年轻时的梦中人。重新燃起些生命的热情,蓄积些许力量,去拥抱夕阳最后温暖的余晖。哪怕最后走向完结和圆满。
琐事缠身、被生活和工作双重压迫的中年人躺在病床上,就像被放进了玻璃缸里、失去了行动自由的八爪鱼。无一处不需要自己伸手去触及,却又无一处能触及……
焦灼不安的你,这时候不妨深吸上一口气。暂且静下心来,观察护士们在堆积如山的输液瓶、病历牌、此起彼伏的呼叫器、这张病床与那张病床、这间病房与那间病房间穿梭忙碌,奔走劳作……定会有不错的治愈效果。你定会感叹,工作中的护士多么像生活中的你呀!千条线,一根针,哪儿哪儿都得兼顾到。
你再想想,他们跟你一样,背后也有家庭老小,有可爱的囡囡和调皮的仔仔喊他们爸爸妈妈,有温暖絮唠的老人为他们的辛苦委屈萦心。
“谁还不是个宝宝呢?”聪明的你,大概率就会瞬间明白,“我得先配合他们的治疗,才能够得着那些玻璃缸外的远方。”
小患儿们跟着这群着白衣的贴心大哥哥大姐姐,叔叔阿姨和伯伯婶婶,被他们提着灯、耐着心一路引领。最后春风化雨,熬过病痛向前去。
治愈、陪伴和抚慰,从来都不是容易的。护士的工作需要高度的爱心和悲悯,专业和精进,甚至忍耐和宽容。
当狂躁的、暴怒的、悲观的、厌世的、怀疑的患者和家属横在医者和治疗方向之前,考验护士职业生涯的时刻才真正到来。
他们轻则对院方的检查治疗冷嘲热讽,重则吹毛求疵,对医疗行为横加指责,操起了“外行指挥内行”的大棒。十之八九的,他们会从“敲打拿捏”护士开始。嫌弃输液的手法不够娴熟,说话的语气不够动听,对病情、病程的解释不够到位,甚至收费的明细或价格略有出入……又或者与病友顶了嘴,病房里的厕所在漏水……林林总总,丝丝缕缕,都需要护士的照拂与调处。其繁琐细微,常常一言难尽且层出不穷。其劳心委屈,往往不足为外人道却常常磨砺着人的心。
他们是患者和家属情绪的探测器。既要解决矛盾本身,又要看得见矛盾背后的成因,对症施药,一一化解。有时候独当一面,有时候团队协作;有时候心领神会,有时候边做边悟;有时候独力支撑,有时候苦寻外援。他们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感知人间冷暖,体察人心凉热,同时也继续着自我的修行,精进着自己的技艺。
新生命新鲜脆弱如刚出土的嫩芽,他们耐心呵护之。
孩童灿烂天真得像刚长成的小动物,但来到他们身边的,都是带着伤病的小可爱。治愈,陪伴,抚慰,哪怕最后带着遗憾,他们也不曾辜负每一颗靠近的童心。“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成年人最耐受病痛,却又最不堪病痛。工作和家庭的重担,可能是压垮他们健康的最后一根稻草,也可能是他们战胜疾病、获得新生的精神动力。面对他们,护士们做得更多的,是兢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默默陪伴他们走过那一程。成年人之间的共情和理解,在病房里,在医患之间,在护士与家属这里,有着更多的触角和渠道。
当一个护士如释重负地说:“××床的病人情况终于好转了!”“他们终于同意手术了……”“她的脸上终于有笑容了……”这长舒的一口气背后,是医患间长时间的互动与共情。
生命的终结常常伴随着痛苦,但也并不总是痛苦。老人们需要好好跟这个世界告别,但身躯垂垂老矣,又多伴着些病痛。家属有团结友爱的,也有恩怨交织的。在老人们病时,在他们走时,医护是陪伴照顾他们且没有利益关系的一方。在反复斟酌治疗方案的过程中,在他们病情好转、反复的日子里,在他们或平静或痛苦地走向生命大幕落下的行程中,医学的人文关怀、临终关怀让这一趟人间行程多了几分暖色调。
要了解世道人心,来一趟医院就够了。想知道谁真正关心你,生一次病就明白了。
除了至亲和真心的爱人亲朋,没有人会真心喜欢跟病人打交道。因为生病是生命的非常态。医学的治愈、帮助和抚慰,是为了让非常态尽快回到常态,或者科学体面的中止或终止非常态。
这一程又一程非凡之路,伴着生命的痛苦和蝶变,医学的探索和冒险,个体的新生和死亡。护士们一路提着灯陪伴随行,灯光照亮的地方,是一种近乎神的光芒。
五月是所有劳动者的节日,是母亲的节日,更是护士的节日。护士们就像这五月的鲜花,燃烧了自己,点亮了希望,温暖了生命的苍凉底色,护佑着世间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