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长沙的鲜花市场的货源长期依赖昆明和广州
文正军回乡创业,设法突破大棚增温技术瓶颈,
不仅打造了长沙鲜花市场的重要货源地,还为村上提供50多个就业岗位,解决了村上部分贫困户的生计问题。
流转农田142亩进行鲜切花大棚种植
今年3月,在广东生活工作了20年的文正军来到安沙镇龙华岭村,看中了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便从龙华岭村村部集中流转了142亩农田进行鲜切花大棚种植,每亩每年1200元,其中有一部分农田是流转了村上贫困户家的。
“让农田发挥了更大效益。”龙华岭村支部书记唐罗生说,每亩农田将按照1000元每年的价格给村民,另外200元将作为管理费用。
“上半年由于雨水较多,施工进度缓慢,目前产出大棚有30个,日产鲜切花3000支左右,8月份可产出大棚达到60个。”文正军告诉记者,自己一直有投资农业的念头,之前了解到有客户是做农产品出口,在与其长期的交流合作中也逐渐从对方的身上学习和掌握了一些大陆市场的鲜花种植和销售方面的经验与技术,“这也是我回湖南投身农业的重要催化剂。”文正军说,将基地选在龙华岭村,也是基于这里距离长沙市的几大花卉市场在1小时车程内,“能随时有效响应客户的需求(两小时内送到客户),同时保证鲜花的品质,避免外地鲜花入湘时物流给鲜花的品质带来伤害这一普遍性问题。”
图为文正军正在大棚里查看鲜花长势。
将建100余个大棚,为村民提供50个就业岗位
“以前没事在家闲着,现在我学会了如何包花,也认识了很多鲜花品种。”村民李伟林笑着告诉记者,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做这些事也不是很辛苦,一天还能拿到100元工钱。”
文正军告诉记者,长沙的鲜切花市场的货源长期依赖昆明和广州,他希望通过品种的选择,种植技术的研发,把适合在长沙种植的鲜切花品种引入进来并适当规模种植,“难题之一是冬季大棚增温技术,怎样在低温环境下让花卉安全越冬是所有大棚种植户都困扰的事情。”
文正军说,为打破这个瓶颈,目前正在与相关企业探讨合作环保节能新技术,此外他还将和广东的非标自动化公司合作研发全自动鲜切花套袋包装流水线,预计9月初可投入使用。
“公司计划3年后基地规模达300亩以上,总投资1000万以上,”文正军说,“预计今年将完成超100个大棚建设,届时能给当地村民提供50个左右的就业岗位。”
图为李伟林(左)和邻居们正在包装鲜花。 均为罗展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