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藏区,酥油灯、酥油茶是藏族人民的生活必备,去过藏区的朋友对此深有体会。所有的寺庙里,敬拜神灵的信众会奉上一盏长明酥油灯,表示对佛祖的祭拜。当你来到任何一个藏族朋友家里,主人都会奉上一杯温暖的酥油茶,让你倍感亲切。
然而在西藏拉萨、青海塔尔寺、以及甘南的拉卜楞寺;酥油却被作为一种非常高端的酥油花的原料;甚至每年的酥油花节上,艳丽的酥油花还成为了节日欢庆的主角。
酥油灯节会选在正月十五举行
酥油花灯节始于明朝永乐七年(1409年),由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于藏历正月十五在拉萨创办传昭法会时所创,宗喀巴向拉萨大昭寺内的佛祖释迦牟尼金像供奉酥油花和供灯,以酥油花灯纪念佛祖释迦牟尼降伏邪魔。另一一种说法:酥油花灯发明是为了庆祝佛祖释迦牟尼与其它教派大辩论获胜。
藏历正月十五是传昭大法会的最后一天,这天,藏民族居住的地方多会摆出用五彩酥油雕塑成的花鸟鱼虫和人物形象,欢庆酥油花灯节。西藏各地的僧俗民众以及民间艺术师们用本地盛产的酥油和藏式颜料,制作出精致的酥油花,许多酥油花还以多个画幅构成连环故事,讲述藏民族的古老传说。
酥油花灯节,藏语称“美多却杰”,其间还要由寺院举办跳神等歌舞活动。跳神者身穿绣袍,脸戴面具,在藏式喇叭、唢呐、牛皮鼓和锣鼓的伴奏下,边舞边歌,以示欢庆。
酥油花是藏民族独有的雕塑艺术,用洁白细腻的酥油为原料,调入各种矿物质颜料制成,造型精妙,丽彩柔嫩,花色品种层出不穷,充满吉祥喜庆的视效。藏族同胞深信,凡诚心欢喜以酥油花供养诸佛菩萨和护法者,可息灾增益,必得安乐、大福德等。
藏 族以酥油奉佛之俗可追溯到松赞干布时期。7世纪中叶,唐蕃联姻,文成公主进藏与松赞干布成婚,文成公主带去的尊者释迦牟尼像被供奉在大昭 寺内。根据佛教传统,用以供佛的物品有特殊规定。供花表示布施,涂香表示持戒,献净水表示忍辱,薰香表示精进,奉饭食表示掸定,供灯表示智慧。因时值冬日,六供物之一的鲜花无从觅得,只好用酥油塑成一束花,供奉佛前。
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学佛成功后,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正月在拉萨大 昭寺举行了万人祈愿大法会。为使大家也能看到仙界,宗喀巴组织人用酥油塑成各种花卉树木、奇珍异宝,连同酥油供灯奉献在佛前。这种活动沿袭至今。
塔尔寺所在地是宗喀巴大师的出身地,酥油花的技艺背影到塔尔寺,同时发扬光大,同时成为“塔尔寺三绝”(酥油花、壁画、堆绣)之一。从藏历十月到正式展出(正月十五)历时三个月之久。为了使酥油光滑细腻,便于操作,先要把酥油浸入冰水反复搓洗、揉合、去杂质、增韧性,揉搓成膏状备用。塑造之前油塑艺僧先要沐浴发愿,进行宗教仪式。仪式毕,掌尺喇嘛和其他艺僧一起选议酥油花的题材,然后设计腹稿,精心构思、策划、布局之后,便分配给擅长人物、动物、花卉、建筑的师傅带领各自的徒弟,在气温零度以下的阴凉房间开始分头工作。
酥油花的制作必须在冬季低温下进行,由于酥油花的熔点很低,15度就会变形,25度左右就会融化,为了防止体温对酥油花的影响,艺僧们在捏制之前都要把手浸泡在刺骨的雪水中,为防手温回暖,必须不时浸冰水、抓冰块,让手指保持冰凉。因此,每位艺僧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病,甚至残废。
2006年,塔尔寺酥油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