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鲜花网 - 鲜花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鲜花知识 | 鲜花花语 | 鲜花市场 | 鲜花与潮流 | 鲜花杂谈 | 鲜花图片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养花科技 > 董卿:所有人都会贪恋掌声和鲜花
2.biz | 商业搜索

董卿:所有人都会贪恋掌声和鲜花

信息来源:e-xianhua.com   时间: 2019-08-12  浏览次数:46

本文来自董卿在《朗读者II》首发式上的发言。

董卿:所有人都会贪恋掌声和鲜花

《朗读者》的第二季在2018年5月开播,2018年8月收官。时隔四个多月,我们迎来了第二季同名书籍的出版上世,所以我觉得《朗读者》从这个意义来讲,它很像南方的水稻,一年有两次收获的季节,一次是在我们播出的时候,一次是在我们同名书籍面世的时候。其实细细想来,做节目的过程跟种地的过程也差不了多少,我们从头一年的冬天就要开始选种子,像薛其坤校长、贾樟柯导演、岩松老师,这都是优质的种子,他们能够保证我们的收成。我们发现了这些优质种子之后就要开始非常勤奋地培土、耕地,我们希望有一个好的土壤,能够让这个种子在这片土壤生根发芽。

董卿:所有人都会贪恋掌声和鲜花

但是优质种子是稀缺资源,不是你看上人家,人家就能来。比如贾樟柯导演,2017年我们开始跟贾导联系,一直没有任何结果,2018年1月3日,我记得非常清楚,我实在按捺不住,我自己给他发了一个短信,非常诚恳地邀请贾导来到我们的节目当中,当时导演正在拍摄《江湖儿女》,非常忙,所以我发的信偶尔回,大部分时间不回。很伤自尊的。这时候你要忘记自己是一个女性,你要忘记自己还是一个不错的女性,你不要觉得有什么负担,你要相信,那首歌怎么唱的?“I believe”,就算你不说话,其实对我也是一种回应。我们的团队也很配合,隔三岔五通风报信:董卿!贾导的电影拍完了,赶紧发贾导,祝贺电影杀青!撒花!董卿,贾导今天生日。贾导生日了,撒花。终于2018年6月1日,如果我没记错,贾导坐到了我的对面。

董卿:所有人都会贪恋掌声和鲜花

像这样的故事,两季130多位嘉宾,太多太多了,每一位来的嘉宾的背后都有一段这样的过程,我说这个没有丝毫的抱怨,相反我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很幸福,而且对每一个到来的人充满感激,感激他们的到来,不仅来了,而且如此坦诚,不仅说了,而且如此智慧,感谢他们独一无二的存在。而且当他们走的时候,也对能够参与《朗读者》心怀感激。那是我真正满足的时候,所以当贾导站起来轻声细语地对我说:“董卿,我好像很久没有这样敞开心扉了。”当毕飞宇站起来说:“两个多小时了吗?我觉得我只说了20分钟啊?”当张院士走的时候握着我的手说:“董卿,这个过程太愉快了。”那个感受是,我觉得很值得。这像什么呢?就像你弯腰屈膝弓背很长时间地脸朝土地背朝天,手脚发软,终于抬起头看到一片绿油油的秧苗,那时候的那种喜悦啊,你觉得它们活了,未来观众就有的吃了。

董卿:所有人都会贪恋掌声和鲜花

所以可能也是因为这份诚恳、勤奋和踏实,我们的确邀请到很多平时几乎在其他文艺节目当中难得一见的面孔,被很多媒体评论为中国各个领域金字塔尖的无价面孔来到我们的节目当中,他们身上有些共同点,比如他们对社会的进步、对国家的发展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比如说他们身上的一些非常宝贵的品德和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值得弘扬。我觉得他们是财富,他们在这个舞台上是朗读者,在生活里也是努力的奔跑者,就像后来《人民日报》刊登的文章当中提到:“《朗读者》从某种意义来讲向世界展现了一个更真实、更全面、更立体的中国。”

这是我想分享的第一个感受。

第二个感受是我自己,做第一季《朗读者》和做第二季《朗读者》的时候我的心态是不太一样的。第一季的时候跟魏台说,执着的初生牛犊不怕虎,见谁都要说这个事,也可以说是无知者无畏,因为我不知道到底有多难,到底有多苦,到底这段路有多长,我就想把这个节目做出来。到第二季的时候有顾虑了,在第一季的盛名之下,该如何维系?就会有包袱,自己暗地里想会不会还那么好,会不会还有那么多人喜欢,万一不那么好?因为所有人都会贪恋掌声和鲜花,所有人都害怕失去已经得到的关注和赞美,所以不知不觉就会变得特别焦虑,甚至急躁,一切都是源于内心的一种恐惧。

董卿:所有人都会贪恋掌声和鲜花

直到有一天,吴孟超老先生,96岁的“中国肝胆外科之父”来到我们节目当中。吴老96岁了,还在坚持每周有专家门诊,甚至每周都开刀,他像一个传奇。我要说他80多岁的时候遇到的事情,那时候他已经是中国肝胆外科泰斗级的专家。他遇到一个21岁的武汉姑娘,那个姑娘的肝脏上长了一个海绵状血管瘤,像一个小球那么大,大概有4点多公斤,肚子都隆起来,没有一个医院和医生愿意为她开刀,因为太难保证她的安全。后来女孩的妈妈说,医生们告诉她,还有一位吴老,他是第一把交椅,他要是愿意救,你们就有希望。但是你们别抱太大希望,因为吴老80多岁了,不能保证他还能开这个刀。后来妈妈带着一点希望,带着女儿到了上海,没想到吴老很快安排了门诊,很快安排了手术。在手术前跟随吴老多年的一位助理跟吴老说,这个手术你也敢接啊?她有多危险你知道吗?弄不好你晚节不保,名誉受影响啊!当时吴老说了一句话:“我的名誉算什么,我不就是吴孟超吗?我的名誉和她的命比,哪个更重要?治病救人是我们的天职。”

董卿:所有人都会贪恋掌声和鲜花

我当时听到的这个话其实对我有很大的振动,我很受启发,一个德高望重的耄耋老人能够如此坦荡地对待这些身外之物,更何况我们年龄只有他的一半都不到,我们又何必为了很多纷纷扰扰的外界因素去束缚住自己呢?对于我们来讲能够去记录时代人物,能够去探寻精神沃土,能够去开掘文学宝藏,能够为全国观众构建一个极具养分和力量的精神家园,那就是我们的使命,我们在所不辞。

所以来到《朗读者》节目当中的这些嘉宾,我相信他们对我有启发,一定对很多很多的观众都会有启发,在各个方面有共鸣,会给他们一些力量,会给他们一些帮助,这也是让我和我的团队感到欣慰的地方。所以团队一直说:“卿姐,咱们能不能努力打造,把《朗读者》打造成现代社会的影像事迹?”很多年以后大家回望,还能看到这一位位朗读者就是那个时代的典藏。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本书,我们又一次迎来了《朗读者》从影像变为书本。其实每次我自己捧到书的时候心里都会充满感恩,无论怎样,书本身更隽永、更安静,而且是更个人、更私密的空间,我希望文字的光能够照到更多的黑暗角落,能够照亮更多的、并不容易前行的脚步。

董卿:所有人都会贪恋掌声和鲜花

所以在这里谢谢人民文学出版社,谢谢每一位来到《朗读者》节目当中的我们的嘉宾,谢谢每一位走进朗读亭的热心的观众,谢谢每一位坐在电视机前或者坐在电脑屏前或者拿着手机看我们节目的观众,也谢谢未来每一位手捧《朗读者》书籍的读者,其实你们的参与无形当中让你们也变成了传播者。我记得福楼拜曾经说过:“文学就是炉中火,我们从别人那里借来火种点亮自己,再去温暖他人。”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鲜花网证实,仅供您参考